中共江苏科技大学委员会文件
★
各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工委,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持续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按需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胜任工作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强化政策导向,引导和激励教师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构建积极向上、全员育人、和谐共生的良好育人环境,大力培养适应行业、适应岗位要求的、具有江科大特质的合格人才。
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1)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成立党委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为具体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全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政策。坚持按需和分类用人原则,尊重不同类别教师特长和成长规律,科学设置教学为主岗、教学科研并重岗、专职科研岗的结构与数量,制定并出台“江苏科技大学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与评价制度”以及“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用人格局。
(2)完善高质量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在实施“533”人才工程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十三五”期间引进一批工程技术专家来校担任工程型教师,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强化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1)理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学院教学管理责任意识,合理划分学校与学院的权责边界,开列学校和学院的权责清单,明确教学管理业绩考核与奖惩办法,确保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课堂教学监督制度,规范教师课堂言论的责任边界,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引导教师践行师德公约,坚守政治底线,强化学院对教师思想政治和品行的考核,完善奖惩机制,健全问责制度。
4.完善教师教学发展制度
(1)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制定江苏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实施办法,定期遴选“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培养人选,适当给予培养经费,配备指导教师,支持和鼓励培养人选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修,加大培养力度,加快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2)加强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制定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明确专业负责人的任职条件、选聘程序、职责权利及工作任务。科学制定专业负责人评价与考核制度,充分保证专业负责人聘期待遇,切实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的作用。
加强对专业负责人的培养。每年举办一期专业负责人校内高级研讨班;分批选送专业负责人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短期教育教学研修或参加企业实训,不断拓宽专业负责人的知识视野,提高专业建设工作水平。
(3)加强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实践教学主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实施办法,加强核心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实施青年教师“三个一”工程。对新进校青年博士实行助教培养一年的制度,提高其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对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实行下企业一年的实训制度,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一年,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
5.加强专业状态监测、评估与动态调整
(1)强化专业状态监测与评估。修订、完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每两年进行一次专业状态监测,有效实施学校内部的专业评估,将专业监测与评估结果用于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并与招生数量和资源配置直接挂钩。
(2)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条件的专业,探索与国际教育评估机构合作,尝试开展国际评估。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建立并实施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制度
建立并实施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制度,制定学生核心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发大学生核心素质监测评价与管理信息平台。定期对学生核心素质进行评价、分类、汇总、分析,将分析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
7.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着眼于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着眼于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六大核心素质为主线,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想和理念,组织全校各个专业构建有利于培养目标达成的人才培养方案。
8.加强课程建设
(1)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按公共基础核心课、学科基础核心课、专业核心课分类建设。适当投入经费,立项建设一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课程群。对公共基础核心课程群、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分别提出建设标准和验收要求,努力建设一流本科课程。
特别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深入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立项建设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做到“讲者真信、听者真懂”,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加强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学生六大核心素质培养目标的达成,制定通识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本科生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将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与“船魂精神”的传承相结合,重点立项建设几门体现我校教育特色的通识选修课程,形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品牌。
9.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依托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强化“新校区+”思维,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设计和建设,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选拔创新创业导师进入创新创业学院,组建科技创新社团,开展由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活动组成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创新训练活动。以创新活动为基础,设立种子基金,建设若干创业孵化器,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发挥创业导师的引领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建立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校内校外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资源向全校学生开放共享。尤其要促进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成员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与船舶行业企业和研究院所的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
(3)建立培养—就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序贯的工作体系。狠抓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深化与生源地中学的招生合作机制,发掘、培育船舶与海工事业好“苗子”,有效提升生源质量。教育教学协同配合,切实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优化毕业生就业布局。调研毕业生的工作及发展情况,深度分析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0.创新管理育人模式
(1)制定并实施“书院制”管理制度。建立以企业名字命名的书院,探索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通识教育和环境熏陶,促进学术及文化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互相学习,建设学习生活社区,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文、史、哲,促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主体作用。加强大学生基层组织和学生社团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规范管理,健全机制,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继续开展“一操一拳一泳”健身活动,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
(3)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升学、留学、心理咨询、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服务,同时为学生提供教务、团学、财务、组织关系转移、学业资助、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
11.推进教育国际化
(1)建立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加速推进我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全面落实“江苏科技大学优秀生海外访学计划”,建立若干海外教育基地,建立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学分互认、学生互访、学位互授、教学管理人员及专业负责人互访研修等双向交流机制,大幅提高在校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2)加强全英文授课课程和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立项建设一批全英文授课课程,进而建设一批全英文授课专业,提升我校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
(3)建立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交流机制。强化留学生培养与本土学生培养工作的协同与互补,建立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交流机制。积极组织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领导能力。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12.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1)建设数字化“课程中心”。制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坚持自建和引进相结合,推动数字化课程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集网络优质资源学习、交流、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课程中心”,形成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有效集聚和广泛共享,突破传统课堂的界限,实现课堂“移动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
(2)建设“智慧教室”。结合新校区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一定数量的以互动为核心,提供个性化师生服务、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多元化交互教学的智慧教室,便于师生无缝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满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对学习环境发展的诉求。
13.拓展并用好外部资源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的作用,搭建学校、行业、校友会、校友互动平台,关心、支持行业和校友发展,完善相互支持、共促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校友参与学校育人工作,发挥校友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争取与重点大学或高水平科研院所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持。
中共江苏科技大学委员会
2017年4月5日
|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 2017年4月5日印发 |